近些年來,城鄉(xiāng)生活中的“人情禮”遍布每個角落,價碼在不斷攀高,人們談“情”色變。
名目繁多的人情
當前,人情呈現(xiàn)三大特點。
一是禮多。在洞口城鄉(xiāng),人情多如牛毛,談婚論嫁有“見面禮”、“訂婚禮”;過年過節(jié)過生日得“湊份子”;建房、喬遷、分家、入學、參軍、招工、提干都“打紅包”;生病住院、人老去世更不用說。尤其在農(nóng)村,孩子出生一個月時有“滿月禮”,一歲時有“周歲禮”,還有“十歲禮”、“慶六十”、“賀七十”、“拜八十”等等。
二是禮重。有些人認為“禮輕情薄”,重禮才是重情。導致如今送禮不但名堂越來越多,而且檔次越來越高。洞口農(nóng)調(diào)隊對農(nóng)民家庭的抽樣調(diào)查,2006年平均每戶用于送禮的現(xiàn)金(不包括實物)達334.6元,比2005年增加71.3元。另對城市居民的抽樣調(diào)查,2006年平均每戶送禮支出600多元,相當于每戶家庭全年水電、交通、文娛、保健、保育等6項支出的50%。在所調(diào)查的農(nóng)戶中,有四分之一戶入不敷出,其中有80%的家庭是因為送禮太多而導致的。
三是禮賄。賄情送禮除了傳統(tǒng)習俗之外,現(xiàn)在又興起了借送禮之名,行賄賂之實的歪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不僅逢年過節(jié)送禮,而且只要打聽到領導干部家妻兒老少生日等,必以重禮相送,以求日后有事情“高抬貴手”。一個紅包、一桌酒席、“原則”變得棱模兩可,醉醺醺去辦違心的事。難怪有人說:“人情,人情,沒有送禮辦不成。送上一條煙,頂你說半天……”
送禮者的心態(tài)
心態(tài)之一:窮要面子!并不富裕的橫溪鄉(xiāng)農(nóng)民張子文的舅舅今年六十大壽,在一次非正式的家庭會上,張子文說:“我承認我窮,可窮不能窮志,別人送280元,我砸鍋賣鐵也不能低于這個數(shù)。”于是,他賣掉了一頭豬,湊足了280元,“大方”地送到舅舅家。
心態(tài)之二:結交權勢!為了達到某些特殊目的,如招工、調(diào)辦、升學、提拔、職稱等等,一些人總是結交“有權有勢”的人,總是尋找一切機會套近乎,挖關系,有事沒事送禮不斷。
某鄉(xiāng)黨委書記的老娘去世,本來一些群眾與書記非親非故,可是幾十名群眾硬是去書記家“呷豆腐”,而那位為老娘辦喪事的書記一下子從群眾手里收到了3000多元禮金。
某企業(yè)總經(jīng)理生病住院,在十來天時間里,接待來看望的員工50多人,不用說,看望者不會空手而來。
因為求人辦事,所以這種禮是有“送”無“還”的,給本來并不富裕的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心態(tài)之三:表達友情!多數(shù)家庭贊成親朋好友的禮尚往來,他們認為:送禮是人情,平日大家工作忙,親朋之間來往很少,逢年過節(jié),親朋間帶上禮品互相交往,這是符合情理的。一位干部說:平日朋友交往較少,逢年過節(jié)或生日,給朋友送上一件小小的禮物,不僅可以增進友誼,還可以增加生活的樂趣。
苦不堪言的人情
人情送禮風給社會各方面帶來了許多不良的影響。
首先,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一些送禮的人時常對家人說:“樣樣都能緊縮點,唯獨這‘人情線’不能省。”
某村小學教師趙貴友,全家4口,兩個孩子上學,2004年蓋了房子,經(jīng)濟拮據(jù)。2005年他為單位同事及朋友做人情16起,花費860元;2006年岳父八十大壽,因為無錢,他賣了家里的16只雞;今年,哥哥、姐姐建房進火,出于無奈,他又賣了家里的
其次,影響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毓蘭鎮(zhèn)農(nóng)民劉青嘩一家勤勞致富,摘掉了貧困帽子。2005年收入6000多元,但在2006年,劉家趕上16起人情,花掉了1350元,2007年上半年又送了8家,7月上旬除送了2家外,還有幾家要送,而生產(chǎn)所需的農(nóng)藥、化肥等費用還沒有著落。
再次,破壞了社會風氣。一些人借送禮還情之名,向有權有勢者賄賂。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軟,日后還怎么能夠按原則辦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