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忐忑不安到心安理得,不少落馬官員在最初“伸手”時都經歷過一番天人交戰(zhàn)。因為收人錢財畢竟是件不光彩的事,當然要為自己找個冠冕堂皇理由,這就是貪官所謂的找“說法”。
近日,《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披露了浙江省紹興市委原常委、宣傳部原部長何加順的墮落軌跡,他給自己找的“說法”有些與眾不同。在何加順看來,收現金是“不安全”的,收貴重物品就不一樣了,物品往往價值“比較內斂”,具有隱蔽性,即使是被組織查到,也可以推說不知道確切價格,以此作為“擋箭牌”。所以,在決定蛻變那一刻,何加順給自己找了個“說法”:拒收現金,物品可以放心收。身邊別有用心的人也摸透了他的“小心思”,于是投其所好,在送給他的各種禮物中,僅一件“長瓜扁豆”青田石雕藝術品的價值就高達279萬元。
梳理近期各地通報的案例,不難發(fā)現,貪官們總能拿出各種“說法”來。來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原書記侯新華的“說法”是否很荒唐:“我?guī)退麄兇蛘泻簦潞蠛芏嗬习逡矔ξ冶硎靖兄x,我覺得心安理得,畢竟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雙贏之舉,既有利于當地經濟發(fā)展,也幫助了別人,成全了自己‘地方父母官’的美名”。黑龍江省伊春市招投標管理分中心原主任司春生的“說法”則透著濃濃的自欺欺人味道:不收白不收,只要送的人不出事,自己就不會出事。吉林省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原院長張德友的“說法”則純屬自以為是:避開焦點就不會引人關注、老朋友“安全系數”高、以借為名行受賄之實、通過“期貨”交易能夠降低風險。
走上貪腐這條道,貪官們自然十分清楚將來的后果。然而,想伸手,又恐懼不安、擔驚受怕,而不義之財又很誘人,當利令智昏時,便想方設法找種種“說法”來說服自己,給自己下“精神迷藥”。有了“說法”,他們的膽子便大了,沒了心理障礙,什么事都敢干,什么錢都敢收。事實上,“說法”成了自己信奉的歪理邪說后,從此就很難收手、收斂。
其實,仔細看看貪官們的“說法”,完全都是自欺欺人,在外人看來甚至荒唐至極。不過,任憑“說法”如何天花亂墜,終究是掩耳盜鈴而已,到頭來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領導干部手握權力,常常面臨著誘惑,在陷入選擇的煎熬和糾結時,如果像何加順們那樣給自己找“說法”,就十分危險了。在關鍵時刻,不妨多使用“否定”思維,多從“為什么不可”的角度去找“解題方法”,多想想這樣做了會付出什么代價。若能驚出一身冷汗,哪里還會為自己找“說法”呢?(施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