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群眾到窗口服務單位或者機關辦事,曾遇到這種情況:“您好!”“您請坐!”“請喝水!”工作人員的微笑接待、耐心回答讓前來辦事者備受感動,然而一陣寒暄之后仍是漫長的“等”和復雜的“流程”,最初的贊揚“熬”成了抱怨。
事兒不大,卻暴露出一些基層單位的作風短板。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的深入落實和馳而不息糾“四風”,黨員干部的干事創(chuàng)業(yè)面貌煥然一新,過去“門難進、臉難看”的情景基本見不到了。但在基層個別地方,面對前來辦事的人,門始終敞開,臉不失微笑,可事還是難辦。這些現象,群眾無可奈何地稱之為“軟釘子”。
“軟釘子”傷了群眾心
在現實生活中,“軟釘子”是另一種形式的衙門做派。它隱藏在和顏悅色的態(tài)度之后,給人以誠懇的觀感,實則事情還是不緊不慢地難有進展,群眾有委屈說不出,只能在反復奔波中消磨掉耐心,一點一滴損耗掉獲得感。
近些年來,大多數黨員干部都能做到守土盡責,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快速反應、下大力氣解決。然而在一些地方,官員口頭表態(tài)“及時查處、認真調查”后,類似“結果永遠在路上”的情形卻不少出現。
據媒體報道,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福全鎮(zhèn)新對旗山村的垃圾站有人偷燒工業(yè)廢料,長時間影響當地居民生活。該鎮(zhèn)政府城建辦一位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說,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旦發(fā)現有人焚燒會作出處罰。管理者“想盡辦法”,可問題還是照舊。
有俯下身子為群眾解憂的意愿是好的,但更關鍵的是要有一顆急群眾之所急的真心。如果信誓旦旦做出了承諾,卻在群眾的期盼中沒了下文,那就只是做做樣子。
有媒體曾列舉這樣一類現象:到企業(yè)調研,有人反映,每年政府都會派人來調研走訪,態(tài)度很誠懇,能認真傾聽意見和呼聲。但回去后,很多杳無音信,需要排憂解難的問題依然如故。問題始終停留在反映階段而不見解決,也未見反饋說明,久而久之,就會讓人失望失落。
還有的黨員干部不搞“吃拿卡要”,但缺乏擔當意識,一些可辦可不辦的,能推則推。“來的不是時候”“辦事人出去了”“下次再來吧”,諸多婉言聽起來順理成章,細細推敲起來,卻是一種散漫的工作作風,一種“不擔事、好躲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媒體曾報道湖南省某街道黨工委書記,帶著干部到群眾家里道歉。事情緣于該居民到街道跑了好幾趟,均被告之工作人員外出,其他工作人員均不受理,以至于一件特急的事久未辦成,最終還是在辦事大廳遇到書記后才得以解決。
“軟釘子”也是一種隱形的“四風”,如果不及時拔除,會成為作風建設道路上的絆腳石和疏遠干群關系的消極因素。
“拖泥帶水”緣于轉作風不到位
隨著作風建設的深入推進,各項規(guī)章制度的建立完善,過去那種“不給好處事不辦,不見甜頭就拖辦”的情況大為好轉,但群眾碰“軟釘子”的現象卻仍存在。它反映了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三年多來,個別黨員干部身上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痕跡依然沒有完全褪去。
當前,作風建設正在不斷深化。隨著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大力查處公車私用、違規(guī)公款吃喝、大辦婚喪喜慶等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的行為,面上的頂風違紀已經漸趨式微。但以機關效能低下為代表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因其滲透到黨員干部的日常工作和不自覺的一言一行中,表現形式隱蔽。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紀委駐第二紀檢組副組長楊梅表示:“群眾在行政服務中心窗口辦事時,偶爾也會碰到‘軟釘子’,有時會投訴,但往往是口說無憑,被舉報人會用各種理由進行解釋,所以也給執(zhí)紀增加了一些難度。” 因此,這類隱形“四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尤其要注重從思想根源上拔除。
“軟釘子”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機制不夠科學、責權不夠明晰、流程不夠優(yōu)化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在于個別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缺失和責任擔當不足。有的人對作風建設認識不深刻,認為只要面上對群眾“客氣”,就是作風轉到位了,根子上還是高高在上的老一套。一副“群眾急、我不急”的做派,表現得漫不經心,隨便一句話就把人打發(fā)了,編個“政策”就讓人多跑幾趟。
“軟釘子”看著小,實際對黨群干群關系的影響很大。群眾和干部在辦理各種事項時產生交集,一線工作人員態(tài)度好不好、辦事效率高不高是群眾最直觀的感受。遇到“軟釘子”,不僅僅使黨員干部的形象打折扣,也消耗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根除“衙門習氣”需作風建設持續(xù)發(fā)力
“軟釘子”源于一些黨員干部的不良作風慣性,仍需要作風建設持續(xù)發(fā)力,狠剎不正之風。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徐行建議,根據實際情況發(fā)展及時對制度法規(guī)進行修訂和增補,并落實到監(jiān)督檢查環(huán)節(jié)中,嚴肅追究責任。
群眾的眼睛為監(jiān)督曝光插上翅膀。廣州市海珠區(qū)昌崗街的11名基層群眾代表獲聘黨風政風社會巡視員,他們的任務就是緊盯社區(qū)居委會工作人員、街道政務中心窗口辦證人員等在民生工作中是否存在拖沓散漫的行為。
防止“軟釘子”現象,還需要在工作機制上予以保證。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簡政放權,推進職能轉變,使有關部門跳出傳統(tǒng)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能夠有效擠壓產生“軟釘子”現象的人為操作空間。
以先進的技術手段打通各部門之間的信息隔離,服務工作由“單兵作戰(zhàn)”轉向“協(xié)作共享”,實現的是政府和百姓雙贏。日前民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宣布將合作開展婚姻登記共享工作,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部門信息聯(lián)動,打破信息孤島,就是變“群眾奔波”為“信息跑腿”的范例。
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勵機制,則能激發(fā)干部“肯辦事”“辦好事”的積極性。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峰認為,要用好績效考核指揮棒,切實解決“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
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之外,最根本的是要從思想意識上解決問題。轉變作風,需要各級黨員干部徹底摒棄官僚主義作風,牢記宗旨意識,打消畏難情緒,改掉庸懶散拖。
當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正在開展,做一名合格的黨員,必須以群眾利益為先。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時,當時刻不忘以黨員標準嚴格對照自己,做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出紕漏。在黨組織的政治生活中,不妨常常反省,相互之間“紅紅臉”“出出汗”,在“咬耳扯袖”激勵下更好地服務群眾。
拔掉作風建設中的各種“軟釘子”,錘煉“硬作風”,讓不作為者無所遁形,讓慢作為者快起來,轉作風才算真正到位,群眾的獲得感才會更充足。
(此文原標題為“拔除‘軟釘子’ 錘煉‘硬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