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面子”
◎林目清
世人愛說:“給點面子”、“真沒面子”、“面子上的事”之類的話。有的人“面子”大,有的人“面子”小;有的人“面子”多,有的人“面子”少;有的人“面子”薄,有的人“面子”厚;有的人重“面子”,有的人不重“面子”……
“面子”小的人,“面子”作用小,只能辦小事或根本辦不了事,這種人一般是官小或社會地位相對低的人。
“面子”多的人,“面子”作用多。這種人神通廣大,一般是身在要害部門或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各方面都有人買他的“面子”。
“面子”薄的人,“面子”作用也薄。這種人分兩種:一種是謙虛謹慎的老實人,不喜歡亮出自己的“面子”,怕自己的“面子”為難別人;另一種是缺乏自信的人,盡管自己“面子”不錯,怕亮出自己的“面子”,別人不看重,不給他“面子”而出丑。所以“面子”薄的人,“面子”很難起作用。
“面子”厚的人,其作用與“面子”大、“面子”多的人作用差不多。這種人也分兩種:一種是德高望重或德藝雙馨的社會名流。這種人一般不輕易給人“面子”而出面,可出面就不一般。
另一種是厚臉皮的人,這種人一般是地方一霸或黑社會頭目或蠻不講理的潑皮無賴,這種人的“面子”一出,你必須得買他“面子”、給他“面子”,否則,給你難看,搞破你的“面子”。
實質(zhì)上“面子”的作用不完全在于“面子”本身,只有當你出了“面子”、別人買了你“面子”并給了你“面子”時,你才有“面子”,你的“面子”才有作用,同時才談得上“面子”作用的大小。
中國人喜歡講“面子”,中國人是講“面子”的人,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也都看重“面子”。“面子”在中國是一種中國文明的象征,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特征。
“面子”在新時代卻遭遇了變異,在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在不同的隋況與需要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形式或門類。
由于“面子”的復(fù)雜性和多樣性,才形成社會的復(fù)雜性和多重性。就好象我們的社會是“面子”的社會,我們的“面子”是社會的“面子”。“面子”已成為人的立身之本。不懂“面子”的人是很難入世的;不講“面子”的人,在社會上是很難生存或生活的,我們在社會上要生存(生活)、要發(fā)展,固然要懂“面子”、要講“面子”。“面子”我們無法回避,也無需回避。那么我們應(yīng)如何對待“面子”的問題呢?我想首先我們必須懂或講一些基本的“面子”,如:一個人要懂或講一個人自身的“面子”,一個單位或一個集體要懂或講一個單位或一個集體自身的“面子”,一個家庭要懂或講一個家庭自身的“面子”,同樣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也要懂或講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面子”。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人或中國懂透了并講足了自己的“面子”。一個地區(qū)要提升品味,也就是懂或講“面子”,他必須通過加強“面子工程”建設(shè)來實現(xiàn)。一個家庭要懂或講“面子”,要以和睦相處為條件。一個人要懂或講“面子”,必須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
我認為“面子”應(yīng)該是一種精神,一種受人和社會尊重的東西或規(guī)則,也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東西,丟了“面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所以我們講“面子”,要擺正好自己的位置,不能講自己不正當、不應(yīng)該有的“面子”,不能不顧一切的打腫臉充胖子或硬著頭皮撐“面子”,否則,遲早會斷送自己的“面子”。因為講這種“面子”,小則因小事不容別人,大打出手或違犯單位規(guī)章制度,制造矛盾,引起許多人不滿等;大則成為滋生自身腐朽、腐敗、迷失方向的催化劑,從而違紀違法,最后受到黨紀國法的制裁。那些令人討厭、身敗名裂、坐牢或被殺頭的人多半是過分看重自己“面子”的人,或不正視自己,把自己的“面子”“做大做強”,從而“面子”講過頭的人。
俗話說:“做人難,難做人”。其實,做人就是一個如何對待“面子”的問題。只有當我們對“面子”有了一個正確的、全面的認識后,我們才能真正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