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黨和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橋梁
———鶴壁市推行“村情民意懇談會”記事
本報記者 李杰 王明浩
察民情: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
7月7日下午,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朝歌鎮(zhèn)三海村的會議室,10多名鎮(zhèn)村干部、30多名黨員和村民代表濟濟一堂,他們在這里舉行第三次“村情民意懇談會”。
“各位黨員、各位代表:我代表鎮(zhèn)黨委、政府、三海村‘兩委’,向大家反饋上次懇談會上群眾提出問題的解決情況。在第二次懇談會上,大家就鎮(zhèn)村干部作風、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和群眾生產生活等提了43個問題,經歸納梳理為37條,解決的共22條,正在解決的11條,暫時不具備解決條件的4條,具體情況如下……”鎮(zhèn)黨委副書記劉天喜的開場白干脆利落。
“鎮(zhèn)里規(guī)定1998年3月以前出生的小孩才能上學,可我看咱村那年小孩出生大部分在五六月份,就為這兩三個月晚上學一年不合算,鎮(zhèn)上能否解決一下?”20分鐘的反饋匯報剛一結束,一組的王海濱就提問了。
“這個問題很實際,我們研究一下馬上給答復。”鎮(zhèn)長岳朝亞當場表態(tài)。
“村干部不能老呆在家里,能否領大伙出去考察一下,開開眼界?”“孩子急著結婚,向上面反映了5次,宅基地都沒批下來,什么時候給俺個說法?”村民們的提問越來越踴躍……
自去年7月14日朝歌鎮(zhèn)3個村同時舉行“村情民意懇談會”以來,鶴壁市已在全市877個行政村推廣了這一做法。截至目前,全市共召開“村情民意懇談會”7336次,聽取群眾意見24000多條,已經解決的15000多條。
鶴壁市委書記王訓智對記者說:“‘村情民意懇談會’讓群眾有苦能訴,有理能講,有話能說,加強了黨群干群之間的溝通,維護了群眾的利益,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解民憂: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選擇
為開好“村情民意懇談會”,鶴壁市承諾:無論什么事,群眾都可以說;無論什么話,干部都愿意聽;無論反映的問題有多難,都想方設法去解決。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劉文彪感慨地說:“三條承諾說著容易,真辦起來可是千頭萬緒,難以下手。而老百姓尤其看重最后一條。”
去年11月13日,朝歌鎮(zhèn)付莊村召開第一次“村情民意懇談會”時,當時還是一名普通黨員的現任村支書石國鋒回憶說:“付莊村是遠近聞名的‘爛攤子’,派系斗爭嚴重,村支部癱瘓,5年竟然沒有村支書。”
工作組自帶干糧和炊具,進駐付莊村。工作組第一步是入戶調查遺留問題,近千頁的調查材料裝滿了7個檔案盒,還在全村11個胡同口都設置了舉報箱,一天就收到舉報信60多封。
在工作組主持下,經過“兩推一選”,選出了以石國鋒為書記的黨支部。在緊接著召開的第二次“懇談會”上,村民怨氣少了,積極性高了。工作組乘勝追擊,在新的村黨支部配合下,由3名黨員和3名村民代表成立查賬委員會,一共查了4天,5年的賬目一一公開。村務公開了,多年積累的農電網改造、耕地、宅基地等問題一一解決,村民的氣也順了。第三次懇談會開的時候正逢工作組撤離,全村150戶村民去了144戶,掌聲響了近20次。
幫民富: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
“原先我每天晚上都要花1個多小時看群眾的信訪件,多數是反映干群矛盾的,現在很多村民都直接來信建議該上什么項目。”淇縣縣委書記趙中生對“村情民意懇談會”在全縣推開后的變化深有體會。
淇濱區(qū)大河澗鄉(xiāng)河口村緊臨淇河,旅游資源豐富,但“養(yǎng)”在深山無人知,40多戶村民守著金山銀水過窮日子。今年3月,鄉(xiāng)黨委政府邀請市、區(qū)旅游專家與干部、村民一道召開了“發(fā)展村級旅游業(yè)”的專題“村情民意懇談會”。針對征集到的11條意見和建議,該鄉(xiāng)專門成立了河口景區(qū)開發(fā)辦公室,投資60多萬元整修了進村公路、過河橋涵,購置了15艘游艇,發(fā)展莊戶游30多戶。如今,這里已成為鶴壁旅游的新亮點。
淇縣北陽鎮(zhèn)新莊村個別土地承包戶長期欠交承包費,嚴重干擾了該村集體經濟的發(fā)展。鎮(zhèn)黨委一個月在該村開了3次懇談會,3天時間清繳了10年的土地承包費20萬元。群眾的氣順了,發(fā)展經濟的勁頭足了。
今年53歲的劉東茂,是淇濱區(qū)大賚店鎮(zhèn)劉莊村村民。3年前,他把自家的12畝責任田種上了果樹。前段時間,果樹出現葉黃、果爛、樹死現象。在“村情民意懇談會”上,他請求鎮(zhèn)干部提供技術指導。鎮(zhèn)干部及時請來鄭州果樹研究所的專家?guī)退鉀Q了問題。事后,劉東茂不無幽默地說:“干部是魚,百姓是水,出水的魚兒如今又游回來了。”
重長效:讓“村情民意懇談會”制度化
每月召開一次“村情民意懇談會”,群眾平時有困難怎么辦?如何建立長效機制?鶴壁市市長李培育一語破題:“每一個問題具體起來,都會歸結到干部作風問題上。曲子再好,人給唱歪了也不行。‘懇談會’要長期堅持,就必須制度化,規(guī)范化。”
為確保“村情民意懇談會”不流于形式,鶴壁市委派出了28個工作組到各鄉(xiāng)鎮(zhèn)進行巡視指導,還規(guī)定了“五不準”:到村召開“懇談會”不準乘坐小汽車;對群眾提出的尖銳問題不準中途打斷;對群眾的指責抱怨不準頂撞;對群眾提出的疑難問題不準推拖不辦;召開“懇談會”后不準在村里喝酒吃飯。
5月23日,記者第一次到朝歌鎮(zhèn)采訪時,在鎮(zhèn)政府院墻上發(fā)現一個名為“民聲服務電話”的公告欄,上面列出了所有鄉(xiāng)鎮(zhèn)領導和包村干部的聯系電話。記者隨即撥了鎮(zhèn)黨委書記的電話,王本祥書記的電話立即就接通了。他笑呵呵地對記者說:“我們要求‘電話叫,干部到’,不管哪位群眾有困難求助,我們都會立即處理。我們的便民服務中心也開通了兩部熱線電話,群眾有困難一個電話就解決。”
“民聲服務電話”和“便民服務中心”已經成為“村情民意懇談會”的一個延伸。現在鶴壁全市都已經推廣“電話叫,干部到”這一做法,并在抓好鄉(xiāng)村干部作風建設的基礎上,向上延伸,實行市、縣、鄉(xiāng)、村四級聯動,上下結合,整體推進。
《人民日報》 (2004年07月25日 第四版)